如今,人們的環保意識越來越強,重慶無紡布袋被視為綠色生活的代表,已成為塑料購物袋的“環保替代品”。這些印有各種環保標語的手提包真的能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安靜地回歸自然嗎?事實上,無論表面外觀如何,無紡布袋是否可以降解的問題比超市收銀臺上說的要復雜得多。
重慶無紡布袋是否會降解,本質上受到其性質的限制。市場上大多數無紡布袋的主要成分是聚丙烯,它與礦泉水瓶屬于同一類型,來自石油。與傳統紡織品的纖維結構不同,無紡布是通過熱熔或化學方法將塑料纖維粘合在一起,形成特殊的網狀結構。在顯微鏡下,這些纏結的合成纖維類似于人造蜘蛛網,沒有天然纖維的孔隙或生物可以識別的分子結構。當這些物質進入自然環境時,微生物根本無法處理它們——這些進化了數十億年的分解者還沒有能夠消化石油基聚合物的酶系統。一個隨意丟棄的無紡布袋可能必須在陽光下經歷數百次光氧化降解才能變脆并破碎成看不見的塑料顆粒,但這不是真正的生物降解。
環境因素對無紡布袋的降解過程有顯著影響。重慶無紡布袋在不同環境下的命運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埋在像垃圾填埋場這樣缺氧的地方,它可能會在幾十年內保持不變,因為那里既沒有光,也沒有很多活性微生物。如果漂浮在海里,它會在鹽、紫外線輻射和水流的共同作用下慢慢破碎,但這種物理破碎只會將大污染變成更危險的微塑料污染。即使在工業堆肥等理想條件下,普通無紡布也需要經受60℃以上的高溫,并結合特定細菌菌株的作用,才能進行一定程度的降解——這些條件在自然環境中幾乎不可能自行形成。更令人擔憂的是,一些添加了淀粉或光敏劑的“可生物降解”無紡布往往只有一部分成分可以分解,剩下的塑料骨架將在生態系統中長期存在。
人們對退化時間的理解存在偏差,這在環境保護方面造成了矛盾。與需要數百年才能降解的聚乙烯塑料袋相比,無紡布的降解時間確實更短,但這種“短”可能是五到十年。在此期間,散落的無紡布碎片可能會堵塞城市的排水系統,與樹枝纏繞形成“人造樹干”,或被動物吃掉,導致消化系統堵塞。被宣傳為“環保”并在使用幾次后丟棄的無紡布袋實際上可能比重復使用的傳統塑料袋造成更重的生態負擔。這種對整個生命周期的評估是復雜的,但往往被簡單的環境宣傳所忽視。